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开发网_郴州站长网 (http://www.0735zz.com/)- 云通信、区块链、物联设备、云计算、站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运营中心 > 建站资源 > 经验 > 正文

李叫兽是如何打造知识体系的?

发布时间:2017-04-18 21:18:23 所属栏目:经验 来源:小马宋
导读:副标题#e# 知乎上有个问题是这样的:李叫兽是如何搜集和整理信息的?下面是李叫兽本人的回答。 灰色部分是小马宋给文章添加的点评。 我如何打造知识体系? 我想很多人看到这个问题,期待的答案是一个书单,可是我要告诉你这并没有什么卵用。 我想大部分人都

因为很多人的问题并不是缺乏知识,而是到了某个时刻想不起来应该用什么知识。而这种提前的设想(将来我可能会用这个知识来解决什么问题),就可以让你形成一种“自动触发”,到了某个问题,就可以立马想到相应的知识。(与之对应的,是在生活中观察到的任何一个细节,你都要训练自己将它和你知道的理论联系起来,比如假期中我带孩子去玉渊潭公园,里面一个卖回民传统大面包的就特别火。我去看了看,他们写着“10元两个,11元3个”,结果所有排队的人都买3个面包,其实10元两个就是定价理论中说的锚定价格理论。

就好像熟练的司机开车遇到突然状况的时候,不用思考也知道松油门踩刹车踩离合——这些知识已经形成了“自动触发”,可以很容易被应用。

3,尝试去探索事物背后的原因

大部分人满足于既定的任务和日常的生活,不想去深入探索事物背后的原因。而有一部分人却在别人停止思考、对周围发生的一切习以为常的时候,仍然积极地探索答案。同上一条点评

比如在有一次出去吃饭的时候,我走进一个很廉价的盖浇饭餐厅,见到了这种菜单:

李叫兽是如何打造知识体系的?

同行的朋友都觉得这样的菜单隐隐让自己很不舒服,不知道该选什么。但他们都让老板推荐了几个菜之后开始吃起来,忘记了刚刚“不舒服”的选择过程。

而我却无法容忍这种模糊的感觉,希望探究一下背后的道理。然后想着想着,突然想到了很久之前看过的一个心理学实验:

研究人员随机找了2组消费者,在两组面前都呈现了一系列昂贵的果酱,并且给他们提供试吃机会和优惠券。

不同的是A组消费者面前摆着6款不同的果酱,B组消费者面前摆着24种不同的果酱。(我记得是在《影响力》这本书里看过这个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的很多理论对营销非常有用

李叫兽是如何打造知识体系的?

结果发现,A组中有30%的人最终购买了果酱,而B组中只有3%的人购买——都说选择多是好事,但过多的选择让B组消费者在比较的过程中心疲力竭,最终放弃了购买。

在心理学上,这种现象叫做“决策瘫痪”,指选择过多的情况下,人会因为对比选项耗费的过多精力而直接放弃做决策。(其实,即使不知道这个理论,你也应该听说过“选择恐惧症”这个词,或者自己有亲身体会,你应该以消费者的视角来思考这个问题

这不就是家餐厅菜单的问题吗?主人自己觉得要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选择,但是这么多选择反而过多耗费了消费者的脑力,最终降低了所有选项的吸引力。

然后我再继续想,还有什么事件和这个是类似的?

比如肯德基为了方便选择,菜单只有20多道菜,甚至还推出了套餐来简化选择。

再比如很多互联网公司越来越喜欢“单品爆款”而不是“机海战术”。(这里,你或许可以思考一些反例,比如服装品牌的款式,H&M和小黑裙哪个模式更优?理论的应用总有限制条件,你应该理解这个道理。

还要再想,将来我有什么行为可以因为这个知识而改进?

结果还真的有。

有一次我做募捐的时候就使用了这个技巧,一开始队友都是说:“有一个XXX公益项目,请支持一下,捐一些钱吧,多少都行!”

而我就想到了自己的这次经历,觉得这样说会提高捐款人做决定的成本(他还需要想一下到底捐多少合适),因此建议队友改为:“帮帮这些孩子,捐10块钱吧!”(一个反向)

结果募捐的数量大幅度上涨。

很多人可以容忍生活中的奇怪现象和模糊性。在他们眼里,世界已经变得如此熟悉,所有的事情都可以见怪不怪了。

但是我却无法容忍这种模糊性和一知半解。

再比如我本科在武大时,曾在快递点看到一个牌子:

李叫兽是如何打造知识体系的?

看到后我觉得有点怪怪的,然后就停下脚步去想,还拍了下来。

最终发现哪里奇怪了:快递公司把“武大分部”这样的信息放在显著位置,却把“申通快递”这样的信息给边缘化。

从设计角度来讲,这个牌子的核心表达的信息是“武大分部”,可是对于一个放在武大的牌子来说,“武大分部”有什么意义?难道武大会出现“华科分部”这样的牌子?

但是对申通快递来说,这样做却又是合理的——对他们的快递员来说,所有的牌子都是“申通快递”,因此“申通快递”这几个字是没有用的,他们更加关系的是“华科分部”还是“武大分部”这样的信息。

所以,用互联网时髦词汇来说,这个牌子并不是“用户导向”的。(这点,反映出我们一个普遍的问题,天天喊的词汇,不一定真的理解了,就像“以用户为中心”这种口号经常喊,却常常造出一个反人类的产品设计来,不要着急去吐槽别人家的产品,先自检一下你们的产品。

然后再想,有没有其他人研究过这个呢?

后来我学了心理学才知道perspective taking的理论,人考虑问题习惯性先从自己出发,而不是对方出发。(还有另外一个角度,叫做“内在视角”,常常把自己想得比别人好,所以你问一个公司的三个联合创始人,你对这个公司的贡献有多少?他们的答案加起来一定大于100%。

然后还有哪些现象可以被这个解释呢?比如我过去发邮件简历的时候,命名直接是“简历.pdf”而不是“李靖.pdf”。

(编辑:开发网_郴州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