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开发网_郴州站长网 (http://www.0735zz.com/)- 云通信、区块链、物联设备、云计算、站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聚焦 > 移动互联 > 应用 > 正文

GTD 效率应用 Things 深度测评

发布时间:2016-03-01 13:23:25 所属栏目:应用 来源:少数派
导读:为什么是 Things讲 Things,背后的 GTD 理念是绕不开的。「神器」OmniFocus长草在了很多人心里,而在平辈中也渐渐被2Do等应用在功能上拉开了差距。我不了解 Things 的开发

为什么是 Things

讲 Things,背后的 GTD 理念是绕不开的。「神器」OmniFocus长草在了很多人心里,而在平辈中也渐渐被2Do等应用在功能上拉开了差距。

我不了解 Things 的开发历史,但一直以来看到厂商更新的频率以及对新功能加入的态度,还是能感觉的出,这款应用好像越来越比不上周围的同类产品了。

除了功能已经相对「简单」之外,Things 在国内还有几个问题:

没有中文界面无法同步的 Things Cloud(2016 年 2 月 1 日版本更新已解决国内同步问题)教程较少(实际上更倾向 GTD 的教程)

这三点原本是我看过很多人评论 Things 时出现最多的,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恰好 Things 更新声称修复了同步的问题,我粗略尝试了一下确实是可以同步(至于网传安全性的争论我就不多猜测了),让我在接下来阐述的基调上多少有点变化,似乎用 Things 最大的阻碍已经不存在了。

回过头来,为什么我用 Things,不如说为什么不用刚提到的 OmniFocus和 2Do。

对于 OmniFocus,我和多数人的反应是一样的:想入坑 GTD,但翻看一些评测以及使用教程,就已经让人头疼,觉得在能掌握这个工具为我服务之前,我已经没有了任何想继续使用的动力,有一种「强大过了头的感觉」。

对于 2Do,被 MacStories主编 Federico Vidicci 推崇的一款应用,他去年曾写过一篇超长评测来介绍为什么 2Do 是他最喜欢的任务管理应用。也许不少人是因为这篇文章入了 2Do 的坑,如同我。可惜我没有坚持用下去,应该说第一印象不太好。在 2Do 的主界面,屏幕上下左右四个方向都有手势操作功能:

右滑:显示任务列表(还能三段式折叠)左滑:显示标签日历上部:弹出搜索框下部:弹出批量操作工具条

GTD 效率应用 Things 深度测评

2Do for iOS 界面

「拥挤」是我的第一感受,即便我是在用 iPhone 6s Plus。这种「拥挤」是属于界面上的,虽然这可以从侧面反映出其功能是很全面的,但却总给我一种类似 OmniFocus 一样「复杂」的感觉。

于是我放弃了这两款很强大的应用,重新找回了 Things,现在的感受是蛮舒服的,不是说它没有缺点,而仅仅是目前我的需求正好能被 Things 所满足。这一点,也是所有人在选择应用时应该被重点考虑却又容易被忽视的一点。

本文不是一篇基础的应用使用教程,我会侧重谈谈用了 Things 一段时间之后的感受。

由于文章篇幅较长,这里先列出全文大纲,你也可点下方链接跳转至对应章节:

Things 的组成教程

在教程方面 Things 和 2Do 一样,在国内外都比 OmniFocus少得多。由于 Things 是根植于 GTD 理念并尽量将其核心简单化而设计出来的产品,所以学习 Things,本质上就是学 GTD,因而大多数的教程都会叫你先去看看《Getting Things Done》这本书,了解了 GTD 原理之后再来上手。

我倒觉得其实凭借 Things 官方自己给出的 入门指导就已经足够让你入门 GTD 了。

GTD 效率应用 Things 深度测评

关于 Things 的基本功能,少数派也有两篇文章做了详细说明:

结构

Things 的最小单位是 to-do,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任务」。在 Things 里有一主一辅两条线将任务分成了两类:

主线:「行动逻辑」,即做事的步骤顺序辅线:「从属逻辑」,即任务的从属关系

GTD 效率应用 Things 深度测评

该图并不能严谨地表达出 Things 的结构,仅仅是为了便于理解与参考

两条线实际上属于并列关系,并不存在我定义的主、次之分,只不过根据 Things 这个应用的实际用途,我给了一定的定性与定位。

行动逻辑

之所以把「行动逻辑」定义成 Things 的主线,也是跟它自身应用的主要功能有关,要做什么、什么时候做、做的状态之类,每个列表所代表的含义如下:

Inbox:存放脑子里要做的、想做的、简单的、重要的所有任务的地方Today:显示今天要做的任务,且设置了截止日期为「今天」以及预定「今天」开始的任务也会自动显示Next:收集了之后接着要做的任务的地方Scheduled:预定某个日期才开始的任务以及可自定义规则的重复性任务Someday:存放了不确定开始与截止日期,只在将来才有可能要做的任务

GTD 效率应用 Things 深度测评

挺绕的不好理解?其实从思维导图中也能看出,存放在 Inbox 里的任务,会有几种不同的去向,这个判断的标准就是Due Date,即截止日期。

那么按照截止日期的定义再去重新理解上述关于时间的四个列表就会容易得多了:

Today:显示今天截止的任务Next:显示Today 和接下来要安排的任务的总和Scheduled:显示献将来某个特定时间才开始与截止的任务Someday:显示没有截止日期的任务

由于判断标准只着眼在「日期」而非具体的「时间点」上,你可以把原则上今天要完成的任务全部放在 Today 中,而不考虑这些任务的完成顺序,因此 Things 对任务的安排有很高的自由度,同时也意味着你必须得有相对丰富的经验能在事前考虑好如何按照次序去完成眼前的一堆任务(可能还有临时任务的加入),否则这一套任务管理系统很有可能运转不下去,关于这点我会在后文中说到「被动提醒」时进行更详细的介绍。

标签系统

在这一部分我要补充的是贯穿在 Things 中与「行动逻辑」更为相关且上面没有提到的 Tags 标签系统。

由于不是基于「时间点」的判断机制,任务并没有明确的完成顺序而排成一堆,即便它们已经存在与 Today 列表内,你还是需要根据别的手段去判断当下自己究竟应该先做哪一件任务——这个「手段」就是标签。

标签的存在,代表着一种筛选的机制,如同赋予相片以「旅游」「合照」之类的关键字作为分类依据一样,在功能欠缺的 Things 当中更是成为了独立于上述两种逻辑之外自成一体的唯一筛选方式。

(编辑:开发网_郴州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热点阅读